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淺談福佬的關帝信仰與族群意識-從關廟山西宮「義高千古」匾額的重現說起

筆者2020-6-20親臨關廟山西宮文物館,目睹先祖 鄭超英所獻「義高千古」匾額,內心的感動,無限....
該匾額係館中所臻藏歷史最久的珍貴文物,部份字體已毀損,應該是立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先祖 鄭超英當時任臺灣兵備道唐景崧轄下正四品道標都司(都閫府)乙職。

1888年(光緒十四年),道標營都司鄭超英敬獻「義高千古」匾額

話說,「關廟」係位於二仁溪的支流三老爺溪畔,原為新港社西拉雅族的傳統領域,福佬先民隨國姓爺延平王鄭成功自台江內海(今安平),溯航新港溪(今鹽水溪),及其上游許寬溪(今許縣溪)進入新豐里,鄭氏台灣軍備圖稱「小香洋民社」。
因為漳州裔福佬先民的進駐開墾,原屬於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的新港社平埔族原住民東退至現龍崎境內一帶。

關帝廟庄地圖,1904年《臺灣堡圖》

福佬先民為求平安恭奉關帝爺,相傳於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間興建關帝廟,稱「山西堂」;關廟山西宮至今香火綿延三百餘年,當時地名稱為「關帝廟街」。

其次,福建漳州東山係臺灣關帝信仰文化的發祥地,東山關帝廟乃中土四大關廟之一,落於東山島銅陵鎮岵嶁山東麓,倚山臨海,香火隨福佬先民分靈來台奉祀。
東山舊稱銅山,面積194平方公里,是福建第二大島。

福建東山島(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元686年(唐垂拱二年),唐將領陳元光率領87姓將士入閩(後世尊奉陳元光將軍為「開漳聖王」),其中64姓建置漳州,駐軍東山島,於是關帝信仰隨之入閩。
東山關帝廟廟門為華表樓亭式建築,乃清道光年間由太子太保、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所捐修,俗稱「太子亭」。

東山關帝廟山川門「太子亭」,清道光年間由太子太保、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所捐修

1667年(明永曆二十二年),寧靖王朱術桂在台南府城的王府旁仿造東山關帝廟興建祀典武廟,即俗稱之「大關帝廟」,為全台灣十六處一級文物之一,係全台關帝廟之開基祖廟。

明寧靖王朱術桂題「古今一人」匾額

南明隆武朝吏部兼兵部尚書、太師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首輔大臣黃道周係漳州府東山縣銅陵鎮人仕。1646年(隆武二年)壯烈殉國,隆武帝賜謚“忠烈”。
東山關帝廟大殿兩邊柱上掛有抗清名臣黃道周親筆書寫的木刻楹聯:「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伏虜戚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
在台灣諸多的關帝廟中,懸掛有此楹聯,台灣的關帝信仰可說是源自東山關帝廟。

1648(明永曆三年),延平王鄭成功親自率領大隊舟師進駐銅山(東山古名銅山,閩南語同音),以銅山為募兵、籌餉、造船、訓練水師的重要抗清基地。相傳延平王駐守銅山時,曾到關帝廟進香。
1661年,延平王鄭成功揮軍臺灣前,在東山關帝廟求得第九十九首上上簽《百里奚投秦》,因此更加堅定了征臺的決心。

關帝廟第九十九首上上簽《百里奚投秦》

無獨有偶、無巧不成書,據楊氏祖譜記載,台南安南十六寮之一的和順寮楊氏係源自漳州海澄,開基祖楊文科公追隨國姓爺來台拓墾,而先父名諱「東山」,或許是先祖父母內心依然存在著漳州東山的原鄉情懷???
莫忘根源於東山,盼祖業振興再起。

再者,據山西宮五朝五醮特輯內容,1895年(光緒廿一年)乙未台灣割讓日本,同胞忍辱受異族統治,關廟山西宮遂成漢人民族意識之堡壘,參詣者眾。
日本政府為削弱漢人民族意識,處處妨礙參拜,藉皇民化運動,焚燒神像。殿內二至五關帝神像由居民搶護匿藏,其餘小型神像全被焚毀,獨對鎮殿之關帝大聖像未敢侮蔑。

山西宮鎮殿關聖帝君神像

山西宮歷經多次改建、重建,期間物換星移、遭逢政權更替,先祖敬獻之匾額塵封恐怕已逾百餘年,大約是在兩年前廟方要成立文物館時,無意間在倉庫中被發現。
先祖遺物得以重現天日,應該要感謝觀音佛祖及關聖帝君的保庇。

甚或,據臺灣通史卷四獨立紀,(1895年)九月朔,永福議退於關帝廟莊,據山以守,而警報疊至,倉猝未能行。
乙未台灣民主國抗日作戰,當日軍三面包圍台南府城之際,第二共和末代大總統劉永福召集軍政國是會議,曾擬退守關廟庄,另作圖謀,但最後結局,竟是大總統阿婆仔浪港,仕紳迎日軍進城????

臺灣通史,連雅堂著,眾文圖書公司

1895年10月21日,日軍順利進駐台南府城,表面上台灣已正式落入日人統治,然而眾多義士,以游擊戰的形態,襲擊日人官署,讓日軍警防不勝防,疲以奔命。
總督府祭出各種計謀,包括「六三法」、「匪徒刑罰令」、「土匪招降策」等等舉措,軟硬兼施。
據傳,被殺害的抗日義軍、百姓,有記錄可查者數以萬計,但台灣人民卻仍持續進行武裝抗爭不間斷……

最後,1913年發生在關廟的「關帝廟事件」,日方認定係受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異族統治之影響。
1901年~1915年間,暴發十二次的抗日起義事件,三件位於台南縣,而其中李阿齊的關帝廟事件,被日方歸納為「受辛亥革命起義」影響的起義事件。
李阿齊,又名阿良,台南廳關帝廟庄人士,其父李達,於1895年10月日軍南進佔領台南城期間,參加抗日義勇軍的行列,成為一方首領。李達不幸被日軍槍砲擊斃。及長,李阿齊游走四方,結納同志,為報殺父之仇預作準備。

山西宮大殿天公爐與龍壁

「關帝廟事件」的發起人李阿齊雖沒參與羅福星的抗日組織,卻是受了羅福星的感召,誓言「驅逐日本,光復台灣」為已任,因此日方逮捕李阿齊後,臨時法院則將其歸入「羅福星案」來審理。起訴之理由是李阿齊的革命,係贊同羅福星革命黨之主張。
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前後為數不少的台灣義士,曾參與同盟會反清活動,台灣的抗日義士乃是間接受到推翻滿清異族統治的勝利所鼓舞。

1912年,蔣渭水加入同盟會臺灣分會,係非武裝抗日的代表性人物。

乙未割台之後,台灣在日本異族殖民統治的壓迫之下,多數福佬族群仍然堅持傳統文化,經由關帝信仰的凝聚民心,進一步強化了台灣人的反抗意識。
抗日義士誓言「驅逐日本、光復台灣」,悍衞主權、抵抗外侮,勇往直前、視死如歸,或許正是受關帝爺的英雄氣概及大無畏之精神所感召。

府城祀典武廟臺澎兵備道揚廷理獻「大丈夫」匾額

關帝爺可說是創身後榮封之最,歷代名將賢臣,無出其右者,真所謂推崇備至。歷代帝王褒封,封諡不斷升溫,直至稱聖稱帝,地位扶搖直上。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尊為「文衡帝君」,道教奉為「協天大帝」。佛教則奉為護法神,尊稱為「伽藍菩薩」。
關公雖是三國歷史人物,但卻已超凡入聖,關帝爺對於社會文化的影響層面,早已遠遠超過歷史的範疇。
1879年(光緒五年),加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可謂登峰造極。

關帝爺的人格特質在歷史上被視為忠義之典範,贊其名曰「天下義士之至」、「萬世人臣之極」,故不僅僅為吾等台灣福佬族群所尊崇,更成為華人世界「忠義仁勇」的精神象徵,受萬民景仰,浩氣永存、萬古留芳。

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花開花謝潮起潮落,繁華攏是夢-談府城總爺街諺語「街頭街尾土地公」

Robert Mc Yang

話說筆者外祖父姓洪,外公家宅位於總爺老街,外公係廟口講古的說書人,家母就讀於臺南公園旁的公園國小,據說外公家宅是外媽的嫁粧,想來外媽娘家可能還頗具財力,會不會是郊商的一員???
筆者少小離家老大回....台南鐵路地下化北段211標工程,現在刻正進行中,每月初一、十五,工務所同仁便前往頂土地公廟祭拜,祈求工程順利、人員平安。
鎮北坊文化園區位於臺南市北區,以北門路以西,西門路三段以東,成功路以北,公園北路以南為主要劃分範圍。據嘉慶年間「續修臺灣縣誌」城池圖,鎮北坊乃是以十字街向北發展的街區,臺灣縣署、鎮總署、左營、城守營、中營縣倉,可說是府城軍事重鎮。
台灣總鎮署(台灣府城總爺街文化園區)
清領時期,臺灣城的北門拱辰門至禾寮港之間逐漸形成一條街,稱之為過坑仔街。由於街的北面設立了臺灣總鎮署衙門,正對過坑仔街,在康熙年間易名為總爺街(今為崇安街),是城外經拱辰門進入臺灣府城的重要通道。

1896年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總爺街昔日是臺灣鎮總兵大人居處,四周更是富商輩出,總爺街兩旁仍保有一些傳統店屋,此街因分岐出許多小巷,有如蜈蚣,屬「蜈蚣穴」。各式各樣做生意的店面,有「九萬二十七千」之稱,形容當地的富庶。
鎮轅境頂土地廟創建於1740(清乾隆五年),該廟與軍民合建的總祿境下土地廟相對,護佑著總爺街,是「街頭街尾土地公」的案例。

鎮轅境頂土地廟(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鎮轅境舊稱「總鎮署東轅門土地祠」是官建廟宇,總祿境則是軍民集資合建。
傳說太子太保王得祿年少時流落府城,無所適事,從軍前常會夜宿總祿境,後得到土地公神示將來從軍大有可為而前往嘉義,因緣際會下救助嘉慶君。而因為王得祿感念受到鎮轅境土地公護佑,受其刺激而奮發之恩,故奏請朝廷加封土地公宰相,所以該廟土地公戴官帽,並有文、武判官,建築也採用燕尾脊。  
下土地廟福德正神(府城總爺古街下土地總祿境FB)
 又有一說是總兵要參拜土地公,因總兵為二品官,所以將土地公升為一品。
王得祿的曾祖父隨軍隊來臺征討鴨母王朱一貴,戰死於鳳山,後代移居諸羅。王得祿(1770~1842年),出生於臺灣府諸羅縣溝尾(今嘉義縣太保市),少年習武,十五歲時入武學堂讀書。協助平定林爽文事件,擊潰蔡牽海盜勢力,生前為官至浙江提督,加太子太保銜,為清治時期官位最高的臺籍官員(再次為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霧峰林家成員)。
太子太保王得祿肖像(維基百科)
王得祿對嘉義笨港地區的影響深遠,新港奉天宮、六興宮、大興宮、配天宮等嘉義重要古蹟廟宇,歷史起源皆和王得祿有關,而民間傳說嘉慶君遊台灣,武功高強的王將軍當然是隨行護駕的不二人選。
王得祿墓是全臺最大的私人墓園,也是目前嘉義縣內僅有的兩處國定古蹟之一(另一處為笨港水仙宮)。嘉義縣太保市,即是得名於王得祿。

國定古蹟王得祿墓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蔡牽(1761~ 1809年),乾嘉年間的一名海賊領袖,出生於福建同安,家境貧寒。父母早逝,自幼便自食其力,以補破網維生,勉強餬口。後來活躍並稱霸於台灣海峽,於滬尾(今臺北淡水)建立政權,年號光明,號鎮海威武王,持有「光明正大」玉璽,受眾人尊稱為「大出海」。建國之後,長期與清軍交戰,然先盛後衰,最終在與王得祿、邱良功的一場海戰中徹底敗陣,以自己的火炮炸船自殺。
東亞海賊王嘯風船長(《加勒比海盜》,周潤發飾)
蔡牽對當時華南與台灣的社會有著重大的影響力,許多地方土豪、世族都向他繳交保護費,保持著密切的關係;例如艋舺的張得寶、清水的蔡源順、臺南府城的林朝英、金門的黃俊以及鼓浪嶼的黃旭齋等地方首富皆持有蔡牽給予的通行憑證,或是署名蔡牽題的「媽祖令牌」,或黃色「免劫令旗」,頗具統治者諭令的意味。
1804(嘉慶九年),蔡牽的海盜艦隊抵達臺南鹿耳門,在浮鷹洋面破溫州鎮水師。嘉慶十年、十一年,蔡牽數度侵犯,府城西區沿岸的五條港地區,無城可做屏障,府城郊商為了保護自身的財產安全,招募組成義軍逼退海寇。事後郊商深感若非眾人力量幫忙,是無法保全自己的事業。本著服務社會,助人助己的心,於是三郊在水仙宮左畔成立了三郊總辦事處,稱為「三益堂」。
臺南水仙宮出巡旗「臺郡三郊三益堂」(維基百科)
三益堂不但協調處理五條港上的進出口業務,更以其雄厚的財力支持府城的各項建設,如建廟修寺、造橋築路、疏濬港道等﹔此外也賑災濟會,調解民間糾紛﹔甚至協助官方,組織義民,保衛城池,成為當時台南府城社會的一股重要的安定力量,同時締造出三郊輝煌的全盛時期。
集字號大同安船(故宮南院王得祿與同安船」展)
1809(嘉慶十四年),王得祿接任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與浙江提督邱良功,在浙江台州漁山外洋合兵圍攻,蔡牽以銀元替代用盡的彈丸,王得祿中砲受傷,仍下令以坐船衝撞蔡牽船舵,最後船覆,蔡牽落海身亡,一代海上梟雄雖然殞落,但也造成清廷改變台灣軍事佈署與海口防務。
由於蔡牽的自立為王雄霸海上,才有日後王得祿的功業彪炳,讓王得祿有機會由千總起身,歷經嘉慶、道光朝代,從賞封二等子爵到追封伯爵,而後太子少保到追贈太子太師銜的晉升歷程。
台南府城五條港歷史地圖(五條港發展協會)
道光年間,曾文溪氾濫,致使台江內海浮覆、安平港淤積,於是開啟五條港的全盛時期,三郊商會所掌控當時府城鹽糖專賣、運河疏濬、保甲團練乃至海埔地開發等官辦民營業務。
爾後三郊竟為疏濬河道幾乎耗空公款,接著咸豐年間安平開港,洋行挾著雄厚的資本、新穎的輪船進港貿易,府城三郊不敵,逐漸沒落而被外商取代。
1874(同治十三年)5月,日軍入侵台灣琅嶠(現恆春鎮)爆發牡丹社事件,先祖 鄭超英追隨欽差大臣沈葆禎赴臺南府城。當年,北郊蘇萬利花園轉讓於基督長老教會,原址設「傳教師訓練學校」,第一任校長係巴克禮牧師。
1888(光緒十四年),先祖 鄭超英任台灣兵備道轄下道標都司,遙想當年都閫府鄭大人英姿煥發,迎取北郊蘇萬利商號千金小姐,英雄美人、鴛鴦眷侶,增添府城美事佳話。
因三郊之業務均係由台灣道管轄,負責府城轄區治安的道標都司自是與三郊關係菲淺,且乙未戰爭三郊曾資助「臺灣民主國」抗日,先曾祖母蘇氏可能係北郊蘇萬利後人之掌上明珠。
蘇萬利花園遺址(樹谷文化基金會)
18951021日,台南城守軍群龍無首,台南府城士紳及洋商循台北城模式推舉長老教會巴克禮牧師與日軍交涉,請求日軍和平進城,以維持城內秩序。
乙未抗日戰爭先祖為國捐軀,英才早逝,時年未足40歲…曾祖母蘇氏紅顏新寡在古剎竹溪寺出家,看破紅塵俗世、長伴古佛青燈…當年祖父年僅4歲,為躲避日軍迫害乃從母姓改姓蘇。
日治初期,巴克禮牧師創設「臺南市神學校」,初期巴克禮校長即住在蘇宅內。之後在「新樓」之東側創設「聚珍堂」,開始發行報紙,即今「臺灣教會公報社」前身。

臺南神學校暨禮拜堂(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01 (明治三十四年),巴克禮校長募得巨款開始建造學堂。1903(明治三十六年),「臺南神學校」(大正二年更名為「臺南神學院」)落成,在此之前蘇萬利花園已遭毀壞。
五條港全盛時期,北郊蘇萬利商號曾是全臺首富,位於現東門園環旁的神學院校園原是蘇家後花園。
繁華攏是夢….花開花謝潮起潮落,府城三郊繁華落盡,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昨夜朱樓夢,焉得不關心-破案了,《紅樓夢》原作者可能是鄭克塽

人世間事物,如虛幻泡影,本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看見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就變成了假的;把不存在的當成存在的,存在的也成為不存在了。

鄭克塽畫像(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有一個說法是《紅樓夢》作者其實就是鄭克塽,還講得煞有其事,說「紅樓」就是「朱樓」,「朱」正是明朝的皇姓;小說舞臺之一「寧國府」又稱「東府」,「東邊的寧國府」就是暗喻「東寧王國」⋯⋯
真是對號入座得太有趣了─摘自《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黃震南著《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有一個說法,紅樓夢原作者是鄭克塽
─摘自《 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
《紅樓夢》成書於清乾隆朝文字獄最為嚴酷的年代,當時為避免遭政治迫害,作者使用許多暗喻曲筆。於是後來許多讀者懷疑其中影射時事,因而產生各種解讀。這種捕風捉影的解讀及解讀方法於紅學研究中稱為「索隱派」。
20世紀70年代,「索隱派」在台灣「復活」,學者不再堅持小說影射歷史人物,而強調全書宗旨在反清復明或仇清悼明。
蔡元培曾主張:紅樓夢隱含反清復明思想,另有紅學學者中一派說法,明鄭末代君主鄭克塽其親近殘存勢力應該就是《紅樓夢》故事的原著,其實為一部野史性質。(紅樓夢「索隱」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紅樓夢》,中國四大小說名著之一。
「紅樓夢作者究竟是誰」引起中國文學界的漫長爭論,並持續至今。
胡適「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認為後四十回非曹雪芹著。

北京植物園曹雪芹紀念館內的塑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昨夜朱樓夢,今宵水國吟。島雲蒸大海,嵐氣接叢林,月本無今古,情緣自淺深。漢南春歷歷,焉得不關心。」
《紅樓夢》第五十二回作者假託「真真國女兒」所作的詩,通過寶琴之口說了出來。這首詩暴露了「紅樓夢」一詞的真正含義。「紅樓夢」即為「朱樓夢」。所謂的「朱樓夢」其實就是「反清復明」,代表恢復朱明王朝的夢想。「島雲蒸大海,嵐氣接叢林」,表示作者曾居住在一個有很多叢林的海島上。
誰在明末清初,曾經居住在一個大海島上,又做著「反清復明」的「朱樓夢」呢???稍涉獵台灣歷史的朋友都會說,是國姓爺鄭成功及其子孫們。

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順治帝駕崩,三阿哥玄燁繼位,號康熙。3月30日(三月初一),國姓爺鄭成功自金門出發攻打台灣。
1662年(明永曆十五年),延平王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政權,頒佈諭告:「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在原由荷蘭東印度公司(VOC)所建造之「普羅民遮城」(Provintia)設立「承天府」。
1662年6月23日(明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鄭成功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年僅39歲。
1662年(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延平王鄭成功世子鄭經繼承王位,於承天府(今台南市)創立「東寧王國」,當時永曆帝朱由榔雖已在雲南昆明慘遭賣國賊吳三桂之毒手,但鄭經仍奉明朝為正朔。
事實上,「東寧」是獨立於滿清帝國統治外之實體政權。

延平二王「臺灣國王」(King of  Tywan)
鄭經-維基百科
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三月,吳三桂藉康熙「撤藩」之議發動戰爭。鄭經乃世襲明延平王「東寧」王國統治者,以「反清復明」名義,加入三藩抗清戰爭。
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明永曆三十四年),鄭經西征失敗返台,國母董太妃責備「七府連敗,兩島亦喪,皆由你無權略果斷,不能任人。」鄭經無言以對…此後,縱情花酒,意志消沉,不問政事….退居「北園別館」(即開元寺)狩獵遊樂。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明永曆三十五年),鄭經馳馬於永康二王崙墜馬薨逝。
1683年(明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末代東寧國君鄭克塽因年幼失怙遭逢家變,且權臣賣國、內神通外鬼,「時也、運也、命也,非我之所能也」,不敵千古一帝康熙,臺灣納入大國版圖。

1710年日本京都出版浪華子繪製『東寧王國』
《紅樓夢》中的許多情節,在「東寧王國」鄭氏的歷史中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釋…比如《紅樓夢》的東府寧國府,合起來就是鄭經對台灣的稱呼「東寧」。
《紅樓夢》中之所以稱「賈府」,一家皆賈(假),因為鄭氏被賜姓「朱」,對於鄭氏來說,朱姓當然是假姓。《紅樓夢》中稱榮國公為「國公爺」,實際上與鄭成功的稱號「國姓爺」僅一字之差。
「賈政」的原型是鄭經。任何人看到「賈政」這個名字,自然而然聯想到「假正經」一詞。
假「正經」者,假「鄭經」也。
《紅樓夢》中的賈母大權在握,實際上鄭成功死後,鄭成功之妻董國太也處於大權在握的位置。
賈寶玉生下來口中就含有一塊通靈寶玉,稍具歷史常識的人,都看得出賈寶玉的寶玉與「傳國玉璽」的相似性。
賈寶玉作為「國公」的後代,但生來就有「傳國玉璽」,就有國君的資格,曾讓很多人困惑。
現在明白了,賈寶玉的原型是鄭克塽,這個疑惑立刻豁然開朗、迎刃而解。

鄭克塽身為延平王嫡孫,雖為王公後代,但實際上已是獨立國家繼承人的地位。從鄭經開始,雖仍奉明永曆帝為正朔,但已不再立朱姓皇孫為帝。
實際上鄭氏已是國君,深受祖母董國太寵愛的嫡王孫,鄭克塽當然擁有繼承國君地位的資格。
鄭克塽王位繼承人的「對手」是鄭克臧,鄭克臧乃乳母所生,不得祖母董國太歡心。而《紅樓夢》的賈環也是姨娘所生,不為賈母喜歡。可想而知,因為克塽與克臧不和,在《紅樓夢》書中,賈環被寫得十分不堪。
《紅樓夢》書中屢次提到「十三」這個數字。如「青埂峰下,一別十三載矣」。證明在作者十三歲這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鄭克塽正是在十三歲這年投降了大清。
按《紅樓夢》中所寫,賈寶玉降生時「烈日炎炎,芭蕉冉冉」。鄭克塽正是生於夏季六月。「芭蕉冉冉」,也顯示出了賈寶玉的降生地點在南方。
賈寶玉的身份是鄭克塽,就可明白賈寶玉為何身邊丫環環伺,而賈府飲食為何那樣講究。若不是延平王府這樣的身份地位,生活是無法如此講究的。
鄭氏不但統治著台灣,而且與海外進行貿易,經常與洋人打交道。所以《紅樓夢》中的洋玩意不少,像什麼「汪恰洋菸」、「自鳴鐘」,還有「溫都里納」,這可都是尋常百姓家所無法擁有的。

「銅鑄鐵鏞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表面上是在歌頌漢代的馬援,實際上是在歌頌國姓爺鄭成功。
《紅樓夢》原作者可能是鄭克塽,就可明白,為什麼《紅樓夢》寫得如此隱晦,為什麼作者的感情如此悲痛。「誰解其中味」,只有遭受過「國破」而同時「家又亡」,才能體味出這分沉痛。為何書中有直接開罵「犬戎」的文字,說他們是跳樑小丑。
所謂的「四大家族」,其實指的是「三藩」再加上鄭氏。
身為鄭成功嫡孫,鄭克塽對大清國當然是咬牙切齒的痛恨,所以對亡於女真之手的北宋充滿了同情。由於「同病相憐」,更由於「隱晦」的需要,《紅樓夢》在書中引用了大量的宋代史實。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半生潦倒,一技無成」、「自怨自艾」、「日夜悲嚎」、「無材補天」。「於國於家無望」,這是作者對賈寶玉的評價,同時也是自評。
破案了,《紅樓夢》原作者可能是鄭克塽!!!!!!!!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平心而論,假若鄭經不參與三藩起兵抗清,企圖反攻大陸,匡復大明江山,進而耗費大量東寧國力,如果當時銳意經營台灣,以鄭氏三代所創建具雄霸東亞實力之海上帝國,若持續發展國際貿易,近代史勢必重新改寫,或許台灣命運為之改觀也說不定,
國家前途存乎領導人一念之間,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東寧王國」的一頁歷史滄桑,值得大家借鏡與深思.....

鄭經反攻大陸(閩、粵七府)-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東寧末代國主國姓爺嫡孫鄭克塽後人,如今安在??? 流落何方???
鄭超英(1856年-1895年),號拔甫,係泉州永春人仕,本籍泉州南安。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軍入侵台灣琅嶠,牡丹社事件爆發,鄭超英追隨欽差大臣沈葆禎赴臺南府城。鄭超英青年時期致力於洋務運動,從事臺灣近代化建設。
1890年(光緒十六年),官拜從二品安平水師副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根據廈門出土史料,鄭超英係延平王鄭成功嫡孫鄭克塽后裔,受封軍功六品銜。
(鄭成功史料「百年孤本」發現始末,廈門海峽生活報,2006年10月10日報導)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 ,鄭超英參與台灣民主國抗日戰爭,為國捐軀。
據筆者先父口述,先祖 鄭超英代理總兵乙職,壯烈殉國…
因政權更替,後人為避禍隱姓埋名,吳宮花草埋幽徑、歷史埋沒於荒煙漫草間。1895年10月23日近衛師團進入台南城,先祖 安平水師副將鄭超英為保全府城明延平王鄭氏祖宗數百年基業,慷慨赴義、殺身成仁。
然而隨「台灣民主國」的兵敗滅亡、主權的永久割讓,鄭超英後人為避禍更只得隱姓埋名,此段歷史往事遂無人聞問、煙沒於荒煙蔓草間。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鄭氏創建東寧王國迄今已經超過350冬,建國ㄟ路途竟是如此崎嶇遙遠而漫長....

2019年5月8日 星期三

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乙未抗日終曲,英雄末日輓歌

1894417日,日清甲午戰爭清帝國敗戰,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與澎湖。
1895(光緒二十一年)歲次乙未,日軍發兵攻佔台灣,乙未戰爭爆發。
525日,台灣軍民為捍衛主權乃成立東亞第一個民主國家「台灣民主國」,發表「獨立宣言」,公舉議員、政務秉公、民主等等「公民」意識納入立國精神中。

先祖 鄭超英統領臺灣鎮標舊部中、左、右三營,鎮守海防要塞重地安平

台灣民主國主要的武裝力量有人民自發性組成的抗日義軍及劉永福的黑旗軍和唐景崧的廣勇等,正規軍約三萬三千餘名及民兵十萬名。
日本帝國則投入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領軍,最精銳的近衛師團等正規軍隊三萬餘名兵力。
在台清國大小官員皆遵旨內渡之際,先祖 鄭超英毅然以捍衛家園為己任,統領臺灣鎮標舊部中、左、右三營,鎮守海防要塞重地安平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伏見宮邦家親王第九子,
曾赴普魯士留學,任中將近衛師團長。

1895530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日軍
登陸台灣東北角澳底
(瓦歷斯‧諾幹,20180530 中國時報)

189510月中旬,台灣民主國的大本營台南城已陷入日軍三面包圍口袋戰術之中
府城北方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領軍的近衛師團,貞愛親王的混成第四旅駐紮在埔羌頭(今永康),府城南邊阿公店附近則是由乃木希典率領的第二師團,二層行溪外海處尚有集結聯合艦隊的「吉野」、「八重山」等艦。
聯合艦隊砲擊旗後外海,擊毀「旗後砲台」門額,劉成良潛逃安平,日軍旋即佔領砲台。
1018日,劉永福透過安平洋行委英國領事致函總督樺山資紀,提出投降二條件,但隨即由南進軍司令官副總督高島鞆之助拒絕了投降要求,於是近衛師團、第二師團與混成第四旅團皆抵達台南城近郊,形成三方包抄形勢。
1019日,負責鎮守台南的第二共和臨時大總統劉永福,見大勢已去乃喬裝成老嫗,與其義子劉成良搭乘英國籍商船Thales(《臺灣通史》譯作「爹利士」)內渡廈門,阿婆仔浪港。
1020日晚,巴克禮、宋忠堅兩牧師等一行人共21人,由台南府城的小南門往二層行溪前進,目的地是湖內太爺庄,第二師團的駐紮地。
日軍第二師團長係乃木希典中將,乙未戰後出任第三任台灣總督。
(1905年,日俄戰爭乃木出任第3集團軍司令官,升為陸軍大將,負責指揮旅順會戰,因戰功受封伯爵。明治天皇駕崩出殯當晚,乃木希典切腹自殺,日軍奉之為「軍神」。)

日軍第二師團長乃木希典中將,
後出任第三任台灣總督。

日俄戰爭,升為陸軍大將,因戰功受封伯爵
日軍奉之為「軍神」。

日俄戰爭最慘烈一役爭奪二百三高地,
俄軍遼東地區總司令投降
乃木賦詩紀念
「爾靈山(203諧音)險豈難攀,男子功名期克堅,鐵血覆山山形改,萬人齊仰爾靈山。

21日凌晨3時,巴克禮牧師一行人來到太爺庄。
巴克禮向乃木希典表達府城士紳們的投降意願,祈望日軍和平進城。
對此,乃木希典表示日軍已計畫將於1022日合圍台南城,23日將對台南城發動總攻擊。假若台南城投降,則不會讓任何人受到傷害;但若遭到任何武裝反抗,必砲轟台南城將其夷為平地。
21日清晨5時,日軍從湖內太爺庄出發前往台南府城。
宋忠堅牧師回憶當時狀況,長長排列整齊的日本軍隊伍,槍口的刺刀在月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令人心驚。
事後日本政府頒給巴、宋兩位牧師各一枚五等雙光旭日勳章。

台南府城士紳循台北城模式
推舉長老教會巴克禮牧師與日軍交涉

,請求日軍和平進城維持城內秩序。
二層行清王宮與太爺蘇家古厝位置(Google Map)
  
另外,據日軍《攻台戰記:日清戰史臺灣篇》(【四】第二師團向台南前進)(許佩賢譯,遠流,1995)文獻記載,日軍第二師團長乃木希典中將在枋寮登陸後,一路攻向台灣民主國抗日的最後據點台南府城。
1019日上午830分,獨立騎兵抵達高雄阿公店附近,擊退了若干反抗者,再向太爺庄行進。
不久在太爺庄附近與560名賊徒發生衝突,將之擊退後於下午2時許抵達二層行庄,發現該地西方各聚落突然喧擾起來,鳴金擊鼓,情勢極為不穩,遂又從二層行庄往太爺庄渡口前進,正要往回走時,有560名賊徒出現在二層行庄東端,逼近我軍退路。
20日上午6時,師團主力向二層行庄出發…
獨立騎兵與前衛同時自阿公店出發,於半路竹附近擊破560名賊徒,840分抵達太爺庄與佔據二層行溪右岸的560名賊徒展開徒步戰。
但賊徒兵力逐漸增加,達到2百餘名,分別從上下游涉溪攻擊我軍,直逼近太爺庄南端。
前衛司令官命砲兵第三大隊在太爺庄東方田地選定陣地,…又命第十一中隊驅逐在太爺庄附近甘蔗園出沒的殘賊,前衛本隊的剩餘部隊,則在太爺庄南端田地展開。砲兵第五中隊,從950分開始砲擊二層行庄的賊徒。
不久,第十一中隊進抵太爺庄北端,也以射擊支援攻擊部隊。賊徒終於無法抵抗,往東北方潰走。1030分左右,前兵佔領二層行庄,由前衛本隊抽調出的第十中隊,擊敗盤據二橋仔庄的1百多名賊徒。」

當時第二師團將整個太爺庄包圍,蘇家子弟們為了保衛鄉土家園,與日軍奮力作戰,戰況慘烈。
日軍記載中的「賊徒」,其實大多是太爺庄的蘇家子弟,在東、西、南、北四面的甘蔗園抵抗日軍侵略,惜因缺乏現代火砲兵器彈藥而遁走,蘇家古厝更遭日軍團團圍住。
據載「師團本隊在戰鬥結束後不久,進抵二層行溪,在太爺庄附近宿營,並命前衛在二層行溪附近宿營。」
上開文中所謂的「在太爺庄附近宿營」,就是現今位在太爺的蘇家( 文武秀才蘇應元)古厝,乃木希典當時住在古厝正廳旁左側的小房間內,選擇進駐蘇家,係因蘇家四合院占地1千多坪,乃當地士紳富豪大戶人家。

巴克禮與乃木希典會面之歷史場域(Google Map)

據期刊《台灣文獻》(64卷第4,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蘇淑芬) 由蘇家後人蘇淑芬教授發表之論文〈高雄太爺蘇家之歷史發展及其古厝〉內容所述,家族中青壯男子多出外抗敵但傷亡慘重,留在家中的老弱婦孺都被日軍嚇壞了,乃木希典軍進駐到蘇家古厝,蘇家婦孺的驚慌失措可想而知。
據上開論文所述,「當天晚上,巴克禮、宋忠堅牧師與府城19名信徒就到營地來了,他們坐著轎子冒險通過二層行溪,通報求見住在蘇家古厝的乃木希典。次日清晨醒來,乃木的部隊就在蘇家的大埕集合,馬匹滴答滴答的圍著大埕繞,並利用古井中的水盥洗。」

二層行溪南岸的湖內太爺蘇家古厝
(高雄太爺蘇家之歷史發展及其古厝,
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蘇淑芬)

台南市舉辦的日軍和平入府城紀念活動,
以二層行溪北岸的清王宮為活動場所

近年,台南市舉辦的日軍和平入府城紀念活動,主要係以二層行溪北岸的清王宮為活動場所,但依據《攻台戰紀》所載,當時日軍與義軍係在二層行溪兩岸溪畔遭遇,雙方在淺灘短兵相接進行交鋒戰鬥。
據此推測,巴克禮牧師一行人可能是繞過清王宮避開義軍陣地涉水越過二層行溪向南岸進駐太爺庄的乃木希典求和。
因此,紀念活動地之場域亦應該擴展到二層行溪南岸太爺庄蘇家古厝附近的區域。

位於二層行溪北岸的清王宮

台南、高雄市府合作,分別在二層行清王宮廟前
及太爺蘇家古厝前設置解說牌

,以期台民莫忘乙未英勇抗日事蹟。
巴克禮與乃木希典會面之歷史場域解說牌
(高雄市文化局、台南市文化局)

據《台灣通史》(4獨立紀)記載,抗日義軍統領鄭青受黑旗軍劉永福招安,組織地方團練加入抗日義軍行列,在「二層行」抵抗乃木希典的第二師團,日軍難越雷池一步
另據海東洪棄生纂《瀛海偕亡記》(卷下) 所載,一直到總兵劉永福阿婆仔浪港後,鄭青所部義軍方頓入大崗山地區進行游擊作戰……
但筆者深信,鄭青係受先祖之託付,基於愛鄉愛土的台灣民族意識,與太爺庄的蘇家子弟組織義軍,在二層行溪兩岸共同抵抗日軍侵略行動
鄭尚與鄭青兄弟倆係鳳山縣塗庫庄人仕,位於現仁德區車路墘、土庫一帶,乃當地富豪子弟,自幼向唐山武師學習南少林武術,熱心公眾事務、劫富濟貧,更組織地方團練,因得罪當道,遭挾怨報復檢舉疑似天地會週邊組織,開罪於官府朝廷。
後安平縣知縣獲線報,先祖 鄭超英與鄭尚兄弟二人為武術同好乃泉州同鄉情同手足,因而向道台通報,無奈台灣道乃先祖頂頭上司,先祖只得協助緝拿鄭尚兄弟歸案。鄭尚扛下所有罪名,於城隍廟前斬首示眾,鄭青被打入大牢,但事後越獄潛逃(鄭仔尚傳奇_2010.08.01,台灣時報電子報,黃勁連)
死囚鄭青竟能從大牢脫逃,先祖是否曾於暗中相助,結果亦不難推斷。

1022日,征台日軍採取海陸協同作戰,向安平發動攻擊。
日軍由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吉野號」所領軍的聯合艦隊以優勢速射艦砲火力掩護陸戰特遣隊,拂曉突擊進行搶灘登陸。
先前混成第四旅團已強渡曾文溪繞過守軍防線,繼而第二師團進入台南城,守軍後路已遭完全切斷。
主帥臨陣脫逃、後方軍民投降,安平守軍已然陷入層層包圍、孤立無援、彈盡援絕之境,雖經一番浴血抗戰終不敵潰敗。
在舊天妃宮前(原址位於現石門國小安平渡口),民主國守軍遭遇拂曉突擊的日軍精銳海陸先遣部隊。清軍(黑旗軍)在天后宮中,遭到日軍圍剿, 56人被殺、僅1人逃出。(據安平開臺天后宮-維基百科記載,採訪耆老安平文人林勇的記錄)
安平海口集結的五、六千名清軍和黑旗軍棄械投降,戰俘遣返廈門,部份突圍反抗軍轉入地下,進行長期抗日遊擊作戰。
1023(農曆九月初八),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由北路入安平
日軍三路大軍一路挺進,會師台南城。

18951023日軍三路會師進攻台南府城

日軍近衛師團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於進入台南後不久,即因傷重不治,魂斷府城首富吳汝祥園邸「宜秋山館」,日方以此宅為能久親王「終焉之地」。
(1920年,「宜秋山館」改建為北白川宮神社御遺跡,後拓建為「台南神社」。)

1920年北白川宮神社御遺跡拓建為「台南神社」

1024(農曆九月初九日),孤臣無力難回天,先祖 水師副將鄭超英慷慨赴義、為國捐軀,時年未滿四十,英才早逝。
據先父口述、四十餘年的耳提面命,先父一再提醒,莫忘先祖係代理總兵乙職,壯烈殉國…

先祖 鄭超英身後遺留髮妻與獨子,為免當時年僅四歲的幼兒遭受不測,托孤於蘇姓長工,髮妻蘇氏紅顏新寡看破紅塵,在竹溪寺出家為尼,常伴青燈古佛……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竹溪寺」臺南四大古剎之一(1915年《臺灣寫真帖》)

隨「台灣民主國」的兵敗滅亡、主權的永久割讓,鄭超英後人為避禍更只得隱姓埋名,此段歷史往事遂無人聞問、煙沒於荒煙蔓草間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首身離兮心不懲,子魂魄兮為鬼雄!!!乙未抗日終曲,英雄末日輓歌。
兵馬悾傯之際,史料文獻或郭公夏五或斷簡殘篇,抗日英雄最後究竟魂斷何處???

筆者畢竟非人文歷史專業才疏學淺,尚待日後有緣專家學者論斷,並祈大作早日付梓,告慰先祖在天之靈!!!!
不容青史竟成灰... 筆者衷心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