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淡水黃昏帶詩意,夜霧罩四邊-舊情綿綿,淡水小鎮的前塵往事

「淡水」依山傍海,位於淡水河流域北岸,而淡水河流域範圍內多平原、海階、河階、緩坡,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史前時期就有南島語系平埔族(凱達格蘭)先民在此區域活動。
史前居民在不同時期發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工藝技術,大致劃分為幾個不同的文化階段,包括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和十三行文化。
「淡水」往昔是一個地方的概稱,指依傍淡水河流域建立的城鎮聚落,不過隨著時代的演進,其地理位置及範圍亦有所變化。歷史上曾有淡水廳、淡水縣、淡水郡、淡水街、淡水鎮、淡水區等行政區劃的設置,清治時期淡水甚至曾是北台灣的總稱。
  • 「淡水」往昔是北台灣的概稱,淡水鎮聚落舊稱「滬尾
「淡水」兼具山城與河港特色,景緻優雅、人文薈萃,是個擁有400年歷史的小鎮,位於台北盆地的西北方,環繞於大屯山與淡水河之間。
淡水河遠眺福佑宮重建街、清水街房屋依山勢而建
史前大屯火山噴發,熔岩向四周流下,在淡水境內像張開的虎爪五指,形成一條條低處的餘坡,俗稱「五虎崗」。從河口方向由西北往東南算起,五座山崙()分別是:
第一崙()昔稱烏啾埔,即今淡水高爾夫球場,涵蓋範圍極大。清法戰爭後,劉銘傳在此建滬尾礮台(北門鎖鑰),一直為軍防要地。第二崙()昔稱埔頂,清領時期設有砲台,又稱為「砲台埔」,是今日紅毛城,真理大學,淡江中學所在地,此處清治時期即是洋人聚集地,也是台灣與外來文化接軌的地方。第三崙()昔稱崎仔頂,以福佬市街為主的聚落,位於現今清水街與重建街北段位置,崗頭是清水祖師廟,下方則是福佑宮。第四崙()昔稱大田寮,是淡江大學校地所在,兩側谷地則為淡水新興市區;淡水八景之一「黌岡遠眺」就是由此崙瞭望淡水的觀音山與淡水河。
筆者就讀於淡江大學土木系,當年租賃的宿舍「土木館」就在當地人俗稱的大田寮,位於學校運動場旁。每日黃昏時分,由宮燈道走向運動場,遠眺觀音山及淡水河,晚霞與山河交織而成的夕陽美景,如詩如畫、堪稱一絕。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大屯火山熔岩向四周流下在淡水境內像張開的虎爪五指俗稱「五虎崗」
「淡水」是古地名而「滬尾」則是聚落名稱,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滬尾」才漸與「淡水」並用,用來指稱今日的淡水一帶。如今的淡水是指新北市的一個轄區淡水區,位於台灣西北部淡水河出海口北岸,遠在清領時期即因其地理位置而成為台灣北部的重要港口,進而帶動其繁榮與發展,是最早接觸西方文化的口岸。
  • 葡萄牙航海家航經臺灣海面,驚歎「美麗島」Ilha Formosa
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等諸海上強權已逐步擴展其航運和貿易及至遠東地區。
當時西班牙在菲律賓與北美洲的殖民地間,每年有大帆船航行進行貿易,其航線是從菲律賓經巴士海峽沿台灣東岸,乘黑潮暖流北上至日本,再橫渡太平洋。1626(天啟6年),西班牙為了確保菲律賓的經營,並為了和荷、英、葡對抗,終於出兵佔領北台灣的雞籠(基隆)
17世紀荷蘭人繪製廣東福建與台灣海圖
1628年,西班牙由基隆入淡水,建造「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即現紅毛城舊址。當時西班牙以基隆、淡水為據點,由淡水溯河入台北,開淡水至基隆的道路,降服諸部落,並擴張勢力到新竹一帶。北台灣遂成為西班牙人赴大陸、日本貿易和宣教的門戶。
1925年淡水紅毛城「安東尼堡」舊照
1635(崇禎8年),西班牙因所佔領的菲律賓變亂迭起,漸無暇顧及台灣,加上日本執行鎖國政策,西班牙人與日貿易中斷,明帝國東南沿海商務又全為「閩海王」鄭芝龍壟斷,以致西班牙認為再無佔據台灣的需要,漸減臺灣北部的駐軍。1638(崇禎11),甚至從淡水撤兵,自毀聖多明哥城。
1642年,荷蘭北上驅逐西班牙,全台灣南北平原歸於荷蘭統治,結束了西班牙於北台灣長達17年的佔領。
1654年大臺北地區地圖》荷蘭人繪製
1644年,荷蘭在被摧毀的聖多明哥城原址,重新建造聖安東尼奧城(或稱安東尼堡),即今日之紅毛城。荷蘭除了鎮撫平埔族,也招攬閩南福佬族群拓墾、貿易,並致力於硫磺、鹿皮等物產的運銷。荷蘭沿用「淡水」之名,指臺灣島西北隅區之TansuyTampsuiTamsay等字樣,出現於傳教記錄或寄回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公文書(通稱「巴達維亞日記」)中。
  • 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政權,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
1662年,延平王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政權,頒佈諭告:「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證明在南中國海一帶,由鄭成功領導的閩南福佬族群海上勢力足以同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分庭抗禮。 淡水歸於東寧王國治理,鄭氏領台志在反清復明,並且以南台灣為重心,淡水僅作為流放犯人的邊荒。
1662年,鄭成功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年僅39歲。「國姓爺」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名垂青史,嘆天忌英才、英年早逝。
1666年東寧王國奉明永曆帝為正朔,「永曆通寶」銅錢為流通主要貨幣
1673年,吳三桂藉康熙「撤藩」之議發動戰爭。鄭經乃世襲明延平王與清帝國敵對的台灣「東寧」王國統治者,以「反清復明」名義,加入三藩抗清戰爭。1680年,鄭經西征失敗返台。1681年,鄭經馳馬於永康二王崙墜馬薨逝。 清帝國謀取台灣,延平王孫鄭克塽為了加強淡水防務,派遣何祐為北路總督武衛左鎮統領守淡水。
台南永康「二王廟」開基二王千歲鄭經神像
1683年(明永曆37年、清康熙22年),修葺紅毛城並以重兵駐守,但末代東寧國主鄭克塽因年幼失怙遭逢家變,且權臣賣國、內神通外鬼,時也、運也、命也,非我之所能也,不敵千古一帝康熙,臺灣乃納入清國版圖。
  • 《天津條約》淡水開港,成為西方登陸台灣的門戶
清領時期淡水開始設防,由番社漸成村莊,山區也逐漸開拓;因淡水河深入台北盆地而發展河運,又藉由海運成為國際貿易樞鈕,淡水不僅和安平、打狗、基隆並稱四大港,更成為國際上重要的貿易港。
滬尾公明街郊行碼頭旁停泊的戎克船
1723(雍正元年),大甲溪以北成立淡水廳,於是淡水成為行政區名。淡水廳之範圍南至大甲溪、北至基隆,涵蓋北台灣,並非指現今之淡水區。1741(乾隆6),《重修臺灣府志》首度出現「滬尾」地名,「滬尾」成為今日淡水街巿聚落之專用名詞。
1808(嘉慶13),福建水師興化協標左營守備移駐淡水,改為艋舺營滬尾水師守備。
1858(咸豐8),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帝出逃熱河避難,由恭親王出面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淡水為通商口岸。1860(咸豐10),淡水正式開港。1864(同治3),淡水成為全台正口(安平、打狗、基隆為子口),總理全台海關關務。
淡水港碼頭岸邊洋樓林立十里洋行
台灣北部的特色物產,茶、樟腦、硫磺、煤、染料等的輸出和日常用品的進出口貿易,不但使淡水成為全台灣最大的貿易港,也讓淡水躍升國際舞台。
淡水紅毛城旁的英國領事官邸
不僅英國在紅毛城設領事館,各國洋行紛紛到淡水設立洋行,淡水進入黃金時代,不但在貿易上獨佔鰲頭,也成為西方文化登陸台灣的門戶。
  • 滬尾」老街區,福佬宮廟建立與移民聚落發展的歷史軌跡
滬尾老街最古老的廟宇是「福佑宮」,相傳係興建於乾隆末年。當時銀同(同安縣)、晉水(晉江縣)、清溪(安溪縣)、桃源(永春縣)、武榮(南安縣)、螺陽(惠安縣)等泉州府七邑福佬鄉親,與不滿異族統治並胸懷反清復明職志的天地會志士們相繼渡海來台,透過宗教結社的力量增進團結,供奉湄洲媽祖以庇蔭鄉民信徒。媽祖廟曾建一塔樓名曰「望高樓」,更在其上方位置點燃油燈燈塔指引船隻進港方向。1796(嘉慶元年),「福佑宮」竣工。
淡水「福佑宮」媽祖廟
嘉慶年間,福佬沿「福佑宮」左側坡道而上,延伸聚落動線,包括永吉「頭北街」,「上帝公廟」、「文昌祠」也建於此時。當時,泉州永春籍鄉親們渡海來到滬尾,在今永吉街肆一帶定居,攜上帝公神符以求庇佑,嗣後從原鄉恭請玄天上帝神像,在此建廟崇奉。
「披髮仗劍」是北極玄天上帝的基本形貌
玄天上帝俗稱上帝公,乃明帝國守護神祇,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因玄天上帝保佑而打敗元帝國。延平王鄭成功之故鄉泉州南安亦信仰玄天上帝,且國姓爺乃藉由海上武力而崛起,因此立祀祭拜玄天上帝「上帝爺公」。臺南府城延平郡王祠藏有「鄭成功披髮仗劍圖」,「披髮仗劍」是玄天上帝像的基本形貌,足見玄天上帝在國姓爺內心深處的重要地位。
2011 (辛卯年)淡水清水巖清水祖師平安遶境
相傳咸豐年間,一行腳僧自泉州府安溪清水巖,奉開基清水祖師神像來臺,在臺北淡水一帶托缽化緣,後淡水士紳翁氏兄弟此留神像奉祀。因參拜者眾,翁姓請神於東興街(今淡水區中正路)濟生號奉祀。清水祖師(法號普足,俗名陳昭應,本籍福建永春),乃北宋泉州安溪的高僧 ,因在安溪清水巖修道,信徒尊稱為清水祖師,民間稱「祖師公」。
「重建街」昔稱崎仔頂,以福佬聚落為主的市街
之後永吉街肆往東延伸至「米市」,「崎仔頂」一帶逐漸發展為商店街型態,形成今重建街、清水街,並向北延伸至水碓、城仔口,向西延伸至布埔頭和暗街仔,不僅成了附近聚落的日常生活消費和物產集散地,也成了地區文化和祭祀的中心,在此期間主要廟宇也都先後建立。
  • 《牡丹社事件》臺灣北部成立臺北府,下設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廳
1874(同治十三年)5月,日軍入侵台灣,牡丹社事件爆發。同時,清國福建境內亦是內憂外患不斷、民不聊生,先祖 鄭超英遂追隨「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沈葆禎,渡海來台。
先祖 鄭超英(1856-1895),號拔甫,出生於福建泉州永春,本籍泉州南安,係明延平王鄭成功後人。據鄭成功傳中提及,其部將中有一支軍隊系來自泉州永春,現落腳在後山陂(昔日錫口十三庄之一)附近的鄭氏家族,相傳系鄭成功後代。
當年,先祖 鄭超英由永春渡海來台,應是在淡水港靠岸,先是沿著淡水河及基隆河前往「錫口」探視鄭氏宗族長輩與親友敘舊一番。後再由淡水港出海,順著季風及洋流,沿水路赴台南府城道標營就職。臨行前,參拜媽祖娘娘祈求一路平安順利,我想那時大約會是在冬季
1912年,圓山附近的基隆河,遠處為大屯山
1875(光緒元年),沈葆楨奏請在日軍登陸的瑯嶠地區設置恆春縣,同時在臺灣北部設立臺北府,將淡水廳噶瑪蘭廳分別改為淡水縣宜蘭縣大甲溪以北地區新設臺北府,下設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廳,並以淡水縣為附郭縣,使北部在行政組織上的比重大為增強,以配合臺灣開港以後的迅速發展。
1883(光緒9),法國侵略越南,臺灣情勢緊張,當時臺灣最高首長兵備道劉璈命時任其轄下道標營把總的先祖 鄭超英押運硫磺,並在臺北城南門外製造火藥,以因應戰備所需。
當時,透過基隆河、淡水河及新店溪的水路交通,北投庄開採的硫磺由磺港溪與基隆河的交會處,由船運至新店溪碼頭渡口(現台北市廈門街、中正橋位置),再以陸路接駁經廈門街運送至臺北城的南門外,相較於艋舺、大稻埕及錫口等聚落,南門外尚是人煙稀少的空曠地區,因此料想應是製造火藥的適當地點。
  • 清、法開戰「西仔反」,西仔來打台灣、百姓合齊要征蕃
1884(光緒10)五月,清廷派福建巡撫兼欽差大臣前直隸陸路提督劉銘傳赴台督戰。715日,劉銘傳進駐臺北城。臺北由劉銘傳督軍,劉璈駐守臺南。85(農曆六月十五日),清、法開戰「西仔反」,西仔來打台灣,百姓合齊要征蕃。822日,爆發馬江海戰,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摧毀福建沿岸海防設施,殲滅福建水師,東南沿海與台灣海峽海權拱手讓予法軍。
1884年(光緒10年),清法戰爭馬江海戰」
108日,法軍攻佔獅球嶺堡壘,全面佔領雞籠(現基隆市),戰艦砲轟滬尾,陸戰隊突破清軍淡水河口封鎖線,搶灘登陸。劉銘傳派章高元部增援,協同守軍漳州鎮總兵孫開華各部應戰,法軍受困死傷慘重撤退。據傳軍陸戰隊進攻淡水在砂崙搶灘登陸時,淡水信徒們迎出清水祖師助戰,清軍竟然大勝法軍,祖師爺威靈顯赫、庇佑眾生。
1884年西仔反法艦砲轟淡水圖
淡水之役法軍戰敗,自認無力攻佔臺灣北部,轉而封鎖台灣海岸。1023日,法艦隊司令孤拔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企圖切斷對台兵糧支援。法國艦隊侵擾安平外海,被億載金城守軍開炮驅離。台海封鎖期間,鄭超英任道標營千總,駐防安平港,堅守陣地,億載金城發揮防禦外敵之巨大作用,法軍難越雷池一步。
1884年法軍Tamsui淡水作戰地圖
1885(光緒11)331日,法軍佔領澎湖。44日,清、法政府展開和談,司令孤拔罹患赤痢。69日,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和法國在天津簽訂《中法天津條約》。611日,孤拔病死於澎湖馬公。84日,法軍撤離澎湖。
清法戰爭落幕,清廷任命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鄭超英升任道標營儘先守備
  • 台灣獨立建省,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1887(光緒13)台灣獨立建省,雅好文藝的唐景崧出任臺灣兵備道。
1888(光緒14),彰化縣署剋期催清賦稅,發生施九緞事件。群眾圍彰化縣城,以「索焚丈單」為名,旗書「官激民變」。鄭超英隨兵備道唐景崧查核施案民變原由,一干涉案官員遂遭革職查辦。後鄭超英以清賦及緝匪有功,升任道標營都司。
1889年,臺北府城西門內的西門街北側,建布政使司衙門,乃位階僅次於巡撫之最高行政機關。
1895年臺灣民主國籌防局(布政使司衙門)建築群
1890(光緒16)三月,清廷加封巡撫劉銘傳兵部尚書銜並幫辦海軍事務。同年九月,鄭超英奉旨擔任從二品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臺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臺灣清治時期階段,全台海防軍事層級最高的武將,統領水師三營,二千餘名水師兵勇。
台北市植物園內「欽差行臺」(原布政使司文物館)
1891年四月,唐景崧升任臺灣布政使。1892年,為接待來台視察之清廷欽差大臣,乃於布政使司衙門西側新建迎賓行館「欽差行臺」(筆者按,日治時期「欽差行臺」原址為興建「台北公會堂」,遂將之遷建於植物園內),作為外來官員接待所及官府宴客處,及台灣各地文武官員每年春秋拜會四時祭典宴聚的場所。
安平淡水間英商道格拉斯輪船公司定期航班輪船
台灣西部平原地區因受大小之溪流所阻隔南北陸路交通並不通暢,因此當時一府二鹿三艋舺等西部沿海各大縣市南來北往主要仍須依賴水路運輸。當年台南府城官員北上參與台北城春秋兩季拜會祭典或面見巡撫大人會商軍國大事大多搭乘英商道格拉斯輪船公司(太古洋行)往返於安平淡水間之輪船航班,朝發夕至以求時效
  • 過盡千帆皆不是,獨倚望江樓,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州
1894年歲次甲午,「甲午戰爭」清國敗戰,簽訂《馬關條約》,永久割讓臺灣主權。
1894年(清光緒19年),日清甲午戰爭
1895年歲次乙未,日本發兵攻佔台灣,「乙未戰爭」爆發,東亞第一個民主國家「臺灣民主國」成立,發表獨立宣言。
末代巡撫唐景崧任大總統,臺灣鎮總兵劉永福任大將軍,劉永福命臺灣鎮標中軍副將鄭超英組織臺南府城所轄地區鄉勇團練,進行抗日作戰準備。原「布政使司衙門」成為臺灣民主國總統府,「欽差行臺」則做為「籌防局」藉以籌劃抗日軍事防務之用。
1895年「臺灣民主國」國璽與發行之郵票
日軍在澳底(今新北市貢寮區境內)登陸後,首任大總統唐景崧卻搭上德國商輪,從淡水逃往廈門。617日,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臺北城舉行始政式,正式宣告日本開始進行對臺灣的統治,此日之後被定為「始政紀念日」。於是「欽差行臺」成為日軍近衛師團臨時最高指揮部(筆者按,1895年~1919年期間,日本殖民政府最高權力機構「臺灣總督府」尚未落成啟用前,即以此建物做為總督衙署,歷任七任總督,凡25年)。
626日,大將軍劉永福被擁立為第二任大總統,遷都台南,稱之為「台南共和」(Tainan Republic)。府城仕紳組織議會集體領導,繼承明延平王鄭氏「反清復明」不朽無悔職志,圖匡復「東寧王國」江山社稷,安平英國領事稱之為「南臺灣民主國」。然日軍三面包圍臺南府城情勢危急,劉永福喬裝成老嫗棄城內軍民於不顧「阿婆仔弄港」,步唐景崧後塵、內渡廈門而去。
孤臣無力可回天,回首河山意黯然。先祖明延平王後人鄭超英慷慨赴義、為國捐軀,鄭超英統領約一千五百名臺灣民主國守軍力戰陣亡。心無罣礙,故遠離顛倒夢想,無有恐怖,究竟涅槃...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 淡水黃昏帶詩意夜霧罩四邊,桃色樓窗門半開琴聲訴悲哀
淡水暮色》 乃一首描述淡水夕照景色的台語老歌,由葉俊麟作詞洪一峰譜曲。1957年(民國46年),時任編劇的葉俊麟隨著外景隊來到淡水,黃昏時外景隊準備收工,葉俊麟沿著淡水河邊獨行,夕陽餘暉晚霞在水面映出五彩繽紛的顏色,居民不分男女老幼,擠在渡船口迎接歸來的漁船,忽而隱約有琴聲斷續傳來,尋覓琴聲來處,瞧見不遠處斜坡上的閣樓裡,一名女子在半掩的門扉後,遙望渡船口家家和樂的畫面,引發幽怨的心。女子神情觸動葉俊麟善感的情緒,於是寫下淡水暮色的第一段歌詞...
日頭將欲沉落西 水面染五彩男女老幼在等待 漁船倒返來
桃色樓窗門半開 琴聲訴悲哀啊...幽怨的 心情無人知
朦朧月色白光線 浮出紗帽山河流水影色變換 海風陣陣寒
一隻小鳥找無伴 歇在船頭岸啊...美妙的 啼叫動心肝
淡水黃昏帶詩意 夜霧罩四邊,教堂鐘聲心空虛 響對海面去
埔頂燈光真稀微 閃閃像天星啊...難忘的 情景引心悲
1935陳澄波畫作《淡水夕照》陳澄波1895年出生於嘉義,曾以《嘉義街外》油畫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1947年代表嘉義市協商二二八事件,卻不幸遭國府軍隊槍斃並懸屍示眾三天。香港佳士得拍賣公司2007/11/26舉辦「二十世紀藝術」秋季拍賣會,《淡水夕照》以2.12億元台幣成交,再創台灣畫家油畫拍賣最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