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軍入侵台灣琅嶠,牡丹社事件爆發,鄭超英追隨欽差大臣沈葆禎赴臺南府城,參與二鯤鯓砲臺興建。鄭超英青年時期致力於洋務運動,從事臺灣近代化建設,後因功敘獎升任道標營都司、恆春營游擊等官職,1890年(光緒十六年)官拜從二品安平水師副將。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參與台灣民主國抗日戰爭,為國捐軀。
一、生平
一.1 出身背景
1856年(咸豐六年),鄭超英出生於福建泉州永春,幼聰穎尚武,好西學。根據近年考證,係明延平王鄭成功後人,受封軍功六品銜。
據《永春縣誌》記載,1862年(同治元年),建豐岑頭街,民國初改稱五里街鎮。五里街古來有「商賈輻輳」之譽,是內地與沿海的交通樞紐,乃南少林白鶴拳發祥地,習武者眾。「鵬翔鄭氏」向來為永春名門望族,俗稱「東門鄭」,多位白鶴拳名家即出自東門鄭氏。
據《永春縣誌》記載,1862年(同治元年),建豐岑頭街,民國初改稱五里街鎮。五里街古來有「商賈輻輳」之譽,是內地與沿海的交通樞紐,乃南少林白鶴拳發祥地,習武者眾。「鵬翔鄭氏」向來為永春名門望族,俗稱「東門鄭」,多位白鶴拳名家即出自東門鄭氏。
1867年(同治六年),英國基督教長老會至泉州傳教,成立「閩南泉州長老會」。同年,長老會傳入永春。因地理位置關係,五里街乃永春、德化、大田三縣基督教的發源地和總部。
1871年(同治元十年),鄭超英入縣學「梅峰書院」,書院創立於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位於五里街尾的梅峰南麓,現為永春第一中學。1873年(同治十二年),應癸酉科福建省鄉試未中。
1871年(同治元十年),鄭超英入縣學「梅峰書院」,書院創立於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位於五里街尾的梅峰南麓,現為永春第一中學。1873年(同治十二年),應癸酉科福建省鄉試未中。
一.2 億載金城
1874年(同治十三年)5月,日軍入侵台灣琅嶠(現恆春鎮)爆發牡丹社事件。6月,鄭超英追隨「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沈葆禎赴臺南府城。
「牡丹社事件」日軍由西鄉從道領軍在琅嶠灣登陸 |
此時,距1683年(明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滿清佔領臺灣已達190年,清廷對鄭成功的抗清已由貶抑轉向包容。沈氏抵臺之後奏請追諡鄭成功,並在臺灣府城建造專祠,以彰忠義。沈氏書寫對聯云: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一.3 洋務運動
1875年(光緒元年),牡丹社事件後,沈氏奏請在瑯嶠設置恆春縣,築城事宜由「素習堪輿家言」的劉璈辦理。6月5日,英國蘇格蘭長老教會巴克禮牧師在打狗登陸,年僅26歲,當時暫居旗後,為第5位來台之牧師。次年,巴克禮牧師由打狗至台南。1876年(光緒二年),丁日昌任福建巡撫,負責臺灣全局,丁氏以臺灣海防戰略位置重要,應未雨綢繆速籌備防禦之方,「惟臺灣有備,沿海可以無憂,臺灣不安,則全局殆為震動」。
1877年(光緒三年)臺南府至安平與臺南府至旗後之臺灣第一條電報線架設興建完成。1878年(光緒四年)詩社「崇正社」創設,取其「崇尚正義」之意,府城文人同好於竹溪寺鬥韻敲詩,該社為臺灣詩社之濫觴。
安平港碼頭旁德記洋行(1907年拍攝)(國立中央圖書館) |
恆春縣城圖(改繪自恆春縣誌) |
1881年(光緒七年)貴州巡撫岑毓英調任福建巡撫,臺北城由岑毓英「親臨履勘,劃定基址」。劉璈出任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任內興學校,招開墾,理冤獄,整頓鹽、茶和煤礦、稅務行業,頗有政聲。
一.4 清法戰爭
1883年(光緒九年)法國侵略越南,臺灣情勢緊張,劉璈籌防派分五路,由臺灣兵備道統領最當要衝之南路。十月,劉璈籌商於彰化縣先設火藥廠,次再擴充起蓋機器火藥局,後無疾而終。惟當時鄭超英受命在臺北城南門外製造火藥,已達數萬斤。
一.5 臺灣建省
1884年(光緒十年)十一月,臺北城竣工。開五城門,分別為東門(景福)、西門(寶成)、南門(麗正)、北門(承恩)、小南門(重熙)。據德人辛慈研究,臺北城乃大清帝國最後依地理風水建造之城市。
高雄內門紫竹寺《南海慈航》扁額(道標督間府鄭超英獻) |
1887年(光緒十三年)台灣建省,新設臺灣府及臺灣縣,原臺灣府改稱臺南府,原臺灣縣改稱安平縣。巡撫劉銘傳預定於彰化橋仔頭(現南區_(臺中市)中興大學附近)新設臺灣省城。四月,臺灣兵備道乙職由雅好文藝的唐景崧出任。道員唐氏將巡道署原有「斐亭」舊蹟重新整修葺,組成「斐亭吟社」,閒暇時邀請同僚、下屬舉行詩文酒會。
(1896年,日本臺灣總督府改「巡道署」為台南縣廳。1936年,改為台南市役所。1945年8月,二戰日本戰敗,國府遷原南門尋常小學校舍至台南市役所。1947年9月,為紀念清黑旗軍將領劉永福,改名為「永福國民學校」。)
臺南府城四坊劃分與十字街示意圖(黃清琦繪) |
臺南府城「臺灣兵備道」衙署舊址 |
1889年(光緒十五年)孟夏(四月),臺灣巡撫劉銘傳為頌揚鄭成功事蹟,親撰楹聯以祭之,對聯云:
「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創基業在山窮水盡;復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節,享俎豆於舜日堯天。」
1892年(光緒十八年)六月,恆春縣發生射不力社原住民與楓港庄民仇殺事件。七月,鄭超英因功敘獎,以游擊儘先補用。十二月,射不力社事件平定,鄭超英奉旨調任恆春營游擊。1893年(光緒十九年)八月,恆春城歷經多次颱風侵襲遭破壞重新整修。
恆春縣城東門,昔日台南府至卑南必經之官道 |
一.7 臺灣割讓
1894年(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三月清、日因朝鮮問題關係緊張,清廷令沿海各省妥為籌防,尤以臺灣孤懸海外更應慎重,鄭超英移防安平。唯負責臺灣全局的邵友濂,對臺灣防務的經營僅防務的加強但成效不彰,朝中大臣對邵氏多所指責。
1894年(清光緒十九年)甲午戰爭,清軍全面潰敗 |
8月1日(農曆七月初一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全面潰敗,清廷命劉銘傳出戰,劉已目盲耳聾無法赴命。清廷遂命南澳鎮總兵劉永福幫辦臺灣防務。八月,劉永福至臺南。九月,邵友濂調署湖南巡撫,唐景崧署理臺灣巡撫。其時,黑旗軍劉永福與臺灣鎮萬國本二位總兵官俱駐臺南府城,遙制恆春,恐鞭長莫及。經撫臺協調,劉氏與萬氏分地而防,以黑旗軍專備鳳山、東港以至恆春,臺灣鎮標中、左、右三營專備安平至旗後一帶沿岸,鄭超英調任副將銜臺灣鎮標中軍兼管中營。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2月,黑旗軍劉永福命其義子劉成良接管打狗(打狗港)、旗後等砲臺防務時,旗後砲臺彈藥庫爆炸,共80多人死亡,砲臺管帶副將銜儘先補用游擊萬國標(總兵萬國本之弟)遭撤職。3月15日,日軍聯合艦隊由伊東祐亨司令長官及東鄉平八郎司令官率領,以強大火力支援混成支隊攻打澎湖,3月23日澎湖之役爆發,3月25日澎湖群島完全淪陷,澎湖水師鎮總兵周振邦逃離。清廷以「坐視不救,先行逃避」,派員押解周振邦至福建,判「斬監候」,澎湖成為日軍集結軍力進攻臺灣南部地區的重要基地。
1894年日、清甲午海戰中的吉野艦 |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歲次乙未,日軍發兵攻佔台灣,乙未戰爭爆發,5月25日東亞第一個民主國家「台灣民主國」成立,發表「獨立宣言」,「公舉議員」、「政務秉公」、「民主」等等「公民」意識納入立國精神中。
「台灣民主國」國旗-獨虎旗 |
5月29日,日軍在澳底(今新北市貢寮區境內)登陸。6月6日,首任大總統唐景崧搭上德國商輪,從淡水逃往廈門。6月17日,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臺北城舉行始政式,正式宣告日本開始進行對臺灣的統治,此日之後被定為「始政紀念日」。
6月26日,大將軍劉永福被擁立為第二任大總統,遷都台南,稱之為「台南共和」(Tainan Republic)。
北白川宮親王率日軍進台北城圖(今北門內博愛路) |
10月15日,日軍聯合艦隊「吉野號」(吉野號防護巡洋艦)率「秋津州」等艦,砲擊旗後外海,擊毀「旗後砲台」門額。砲擊前,劉成良即已潛逃安平。日軍登陸後,旋即佔領砲台。10月18日,劉永福透過安平洋行委英國領事致函總督樺山資紀,提出投降二條件,但隨即由南進軍司令官副總督高島鞆之助拒絕了投降要求,於是近衛師團、第二師團與混成第四旅團皆抵達台南城近郊,形成三方包抄形勢。
10月20日,劉永福見大勢已去乃喬裝成老嫗,與其義子劉成良「阿婆仔弄港」,棄城內軍民於不顧,搭乘英國籍商船「塞里斯輪」(Thales,《臺灣通史》譯作「爹利士」)內渡廈門而去(1895年台海登船臨檢事件)。
10月21日,巴克禮牧師與乃木希典交涉和平進城(1935年小早川篤四郎繪)
|
10月21日,台南城內守軍已然群龍無首、軍心渙散,台南府城士紳及洋商乃循台北城模式推舉長老教會巴克禮牧師與日軍交涉,請求日軍和平進城維持城內秩序。日第二師團長乃木希典(後出任第三任台灣總督,日方奉為「軍神」)表示只許和平投降,絕不傷害無辜,倘若稍以武力抵抗,則必毀滅全城。
10月22日,日軍採取海陸協同作戰,向安平發動總攻擊。日軍由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吉野號」所領軍的聯合艦隊以優勢速射艦砲火力掩護陸戰隊,拂曉突擊進行搶灘登陸。先前混成第四旅團已強渡曾文溪繞過守軍防線,繼而第二師團進入台南城,守軍後路已遭完全切斷。主帥臨陣脫逃、後方軍民投降,安平守軍已然陷入層層包圍、孤立無援、彈盡援絕之境,雖經一番浴血抗戰終不敵潰敗。
日軍聯合艦隊配備阿姆斯壯150口徑速射砲
|
10月23日(農曆九月初八),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由北路入安平,日軍三路大軍會師一路挺進,和平進入台南城。
10月24日(農曆九月初九日),「孤臣無力難回天」,鄭超英慷慨赴義、為國捐軀,時年未滿四十,英才早逝。其中鄭超英統領各營約一千五百名守軍力戰陣亡,餘五、六千名清軍和黑旗軍棄械投降,戰俘遣返廈門,部份突圍反抗軍轉入地下,進行長期抗日遊擊作戰。10月26日,樺山總督經海路進入台南。
10月24日(農曆九月初九日),「孤臣無力難回天」,鄭超英慷慨赴義、為國捐軀,時年未滿四十,英才早逝。其中鄭超英統領各營約一千五百名守軍力戰陣亡,餘五、六千名清軍和黑旗軍棄械投降,戰俘遣返廈門,部份突圍反抗軍轉入地下,進行長期抗日遊擊作戰。10月26日,樺山總督經海路進入台南。
話說1894年「甲午」戰爭清帝國敗戰,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與澎湖。日本帝國隨即派兵台灣進行武力接管,但卻遭逢台灣住民的武裝抵抗。台灣軍民為捍衛主權乃成立「台灣民主國」,主要的武裝力量有人民自發性組成的抗日義軍及劉永福的黑旗軍和唐景崧的廣勇等,正規軍約三萬三千餘名及民兵十萬名,日本帝國則投入最精銳的近衛師團等正規軍隊三萬餘名兵力。當在臺清國大小官員皆遵旨內渡之際,唯獨鄭超英毅然以捍衛家園為己任,統領臺灣鎮標舊部中、左、右三營,鎮守海防要塞重地安平。
1895年10月23日近衛師團進入台南城,為顧全大局手無寸鐵的八千多名清軍和黑旗軍三千名戰俘,却不幸遭到日軍殘暴無情虐殺。水師副將鄭超英為保全府城明延平王鄭氏祖宗數百年基業,慷慨赴義、殺身成仁。然而隨「台灣民主國」的兵敗滅亡、主權的永久割讓,鄭超英後人為避禍更只得隱姓埋名,此段歷史往事遂無人聞問、煙沒於荒煙蔓草間。
台南城與安平港鳥瞰圖(1934年、昭和9年繪製) |
嗚呼哀哉,慟哉...首身離兮心不懲,子魂魄兮為鬼雄,皇天后土,尚饗!!!
鄭超英身後遺留髮妻與獨子,為免當時年僅四歲的幼兒遭受不測,乃托孤於蘇姓長工,髮妻紅顏新寡看破紅塵俗世,於竹溪寺出家為尼,常伴青燈古佛……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竹溪寺」臺南四大古剎之一(1915年《臺灣寫真帖》) |
相傳日軍近衛師團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於進入台南後不久,即因傷重不治,魂斷府城首富吳汝祥園邸「宜秋山館」。日方以此宅為能久親王「終焉之地」,1920年改建為「台南神社」。
北白川宮神社御遺跡,後拓建為「台南神社」 |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1910年鄭超英子青年時期,從事營造建築業,曾參與台南公會堂興建,該處乃富商吳尚新所建宅邸吳園(創建時名為「紫春園」,台灣四大名園之一),更早之前原為荷治時期向國姓爺鄭成功建議攻臺的荷蘭通事何斌所有,而吳汝祥乃彰化銀行創辦人,係吳園建造者吳尚新堂侄。
1910年鄭超英子參與「台南公會堂」興建 |
1930年「烏山頭水庫」完全鳥瞰圖 |
「珊瑚飛瀑」嘉南大圳送水口 |
三、參考文獻
- · 鄭成功史料「百年孤本」發現始末,廈門海峽生活報,2006年10月10日報導。·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王建軍著,洋務運動科舉復興的悲劇命運,湖南大學學報,第21卷第4期,2007年07月。· 白鶴展翅 天下永春-永春白鶴拳成功泉州晉江機場-印象泉州,2013-02-20。· 扁額《南海慈航》,高雄內門紫竹寺,道標督間府鄭超英敬獻,1885年(光緒十一年)。· 扁額《其道大光》,臺南縣玉井鄉北極殿簡介,前署道標都司守備鄭超英敬獻,1888年(光緒十四年)。·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三,1877年 (光緒十三年)。· 劉銘傳撰,頌揚鄭成功事蹟對聯:「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創基業在山窮水盡;復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節,享俎豆於舜日堯天。」,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化計畫,1889年(光緒十五年)孟夏。· 唐贊袞著,臺陽集,鄭拔甫參戎(名超英)親餉大鰱魚雙尾,1891年(光緒十七年) 。·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三百十四,1892年(光緒十八年) 。· 陳文緯主修、屠繼善總纂,《恆春縣志》卷三,臺灣恆春縣地方史志,1894年(光緒二十年)。· 吳德功著,《讓臺記》,彰化縣,省立臺北圖書館,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春。· 連雅堂著,《台灣通史》卷四 獨立紀,臺灣通史社出版發行,1920年。· 姚錫光等著,《台海思慟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0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1959年。· 朱壽朋著,《光緒朝東華續集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277種,臺灣銀行出版,1969年。· 《淡新檔案》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化計畫,臺灣清賦全功告竣出力各員請獎清單,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1995年。· 謝紀康著,沈葆楨對臺灣的開發建設-兼論臺灣近代化的由來,修平人文社會學報,卷期:12,2009年。· 謝紀康著,劉銘傳對臺灣防務的探討-以鐵路興建為例,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2009年。· 謝紀康著,邵友濂對臺灣防務探討(1891-1894年)-以洋務建設等為例,南開學報 第八卷第二期,2011年。· 巴克禮(Barclay,Thomas),交涉日軍和平入府城,《台灣教會公報》3119期 p.23,2011年。